怀化大棚韭菜无土栽培技术要点
大棚韭菜无土栽培取代传统的土壤栽培,不仅克服了土壤连作障碍问题,优化了韭菜生产环境,还节约了水肥、提高了韭菜的产量和效益。
一、生产设施准备
1、保护设施 韭菜无土栽培一般在连栋大棚中进行。可采用625型或830型钢架大棚,或5 m宽的竹架大棚。覆盖材料参照育苗场的育苗大棚,实现“一网一膜(即防虫网+高效长寿无滴膜 )”或“二网一膜(防虫网+遮阳网+高效长寿无滴膜)”覆盖。防虫网40~60目。
2、栽培床与栽培箱 采用塑料泡沫箱代替瓦盆栽培。以2 m宽高畦作为栽培床,畦间沟宽20~30 cm,栽培箱长、宽一般均为80~110 cm,具体依材料而定。也可设置地池,在地池中垫厚农膜,然后放置木箱、小盆、水泥槽、竹篓等,内铺直径1~2 mm的河沙18~20 cm厚,将河沙淘洗干净、去掉杂质,用福尔马林50~100倍液或50%多菌灵溶液消毒。
3、液肥箱与肥水输送系统 每2 001~3 335 m2配置1个500 L的塑料配肥箱或水泥配肥池。在配肥箱上装备一进一出2个潜水泵,作为抽水及向栽培箱输送营养液的动力系统,然后安装输水主管道三通和分支管道,向栽培箱输送水肥。
4、基质选择与处理 栽培箱内基质厚2~3 cm。含有机质1%、全氮0.08%、速效磷20 mg/kg、速效钾120 mg/kg,pH值6.5~7.5。基质配制比例为蛭石∶草炭∶三元复合肥=1∶1∶0.005。基质配好后,每 1 m3加多菌灵40 g或代森锌 60 g,充分拌匀,用塑料薄膜覆盖 2~3天后,撤去薄膜,药味散净后方可使用。
二、品种选择与培育壮苗
1、品种选择 进行周年无土栽培,应选择雪韭8号、791、平韭2号、平韭6号、傲冬2号、寒青韭霸等无休眠期的品种,必须用新籽育苗。
2、播种 既可在室内无土沙床育苗,也可在大田露地育苗。室内育苗一般在每年的4月和8月播种,条件好的一年四季都可;露地育苗,播种期一般在4月5~20日,10 cm地温稳定在15℃以上。667 m2用种量4 kg左右。可采用湿播法(先浇水,水渗后撒籽,覆土1 cm厚,返潮后再覆土1 cm厚,适于育苗移栽),或干播法(开深1.6 cm的沟,沟距15 cm,将籽撒于沟内,用铁耙将畦耙平后浇水。
露地有土育苗,韭菜幼苗生长缓慢,易受杂草为害,必须及时除草,既可人工除草,也可在播后苗前,每667 m2用33%除草通(二甲戊乐灵)乳油100 mL对水50 kg喷雾畦面,有效期可达40~50天。
3、播后管理 播后3~5天浇1次水,连浇3次。苗高12 cm时,追施速效有机肥8 kg/667 m2。播后苗前,每667 m2用50%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~75 kg或48%氟乐灵100~150 kg对水50 kg,地面喷雾或混细土地面撒施。
三、定植
当年的韭菜根生长势较弱,选用2年以上的露地韭菜根,剪去老根、叶,留下短缩茎根,3~4株为1撮插栽到栽培箱中,行距3.3 cm左右。
四、营养液配方及滴灌要求
用尿素15 g、磷酸二氢钾2.25 g对水15 kg,可浇1.5 m2。栽后浇透水1次,新根长出后,再浇营养液,一般每隔1天浇1次水,并浇1次营养液。春夏秋每1~2天浇1次,冬天3~5天浇1次。注意阴雨天,下午、晚上不浇营养液;叶发黄多浇,叶黑绿少浇。
五、温光环境调节
1、光照 营养生长期喜中性光照,弱光下也能生长。
2、温度 生长适温12~24℃,因此,韭菜在居室内就可以进行无土栽培。
3、水分 最适土壤湿度60%~70%,空气相对湿度85%以下。
六、病虫害防治
1、物理防治
a.臭氧防治。利用臭氧的强氧化作用,氧化分解韭蛆体内葡萄糖合成所必需的葡萄糖氧化酶,破坏细胞壁、DNA和RNA,分解蛋白质、脂类、糖类等大分子聚合物,破坏韭蛆体内的物质代谢和生长过程,同时,使其细胞壁发生通透性畸变,致韭蛆死亡。经过对比分析,用臭氧水2次,14天后对韭蛆防治效果可达79.01%,且无残留、对韭菜无药害,真正实现绿色环保,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,并且省时省力。
b.清洁棚膜尘土,增加光照。
c.调节温湿度。低温开棚,前茬收获后选严寒天气,打开大棚通风降温降湿,利用病虫与韭菜对低温忍受能力的差异防治韭菜病虫害。高温闷棚,在棚内病虫害大发生时,于中午保持棚内高温(60℃以上)高湿(相对湿度90%以上)2 h,然后突然通风降温排湿,达到防治菌核病、灰霉病等病害的目的。
2、采用农业和生物防控 a. 将病叶带出棚外,深埋或烧毁。b.采用微保久(含菌量5 亿个/mL)对准畦面均匀喷雾,喷药量为100 kg/667 m2,喷雾力求均匀周到,当天灌水,使水浸入土中约10 cm,保持基质湿润。
七、适时采收
待韭菜株高25 cm左右收割刀,以后每隔20~25天采收1次,注意保留5 cm左右高桩,采收后7天追肥再长。
- 上一篇: 怀化种植达人总结的番茄病害顺口溜,很给力
- 下一篇: 怀化如何辨认黄瓜炭疽病症状,分析发病原因?